人活于世,他所追求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为自已,为亲朋,为社会,为全人类;那么,人类所追求的价值,意义又是什么呢?也许我们不该问那么多为什么,万物各自以不同的生存方式发展着自身,这种存在本身就是大千世界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类作为万物所孕育出的天之骄子,能顺应变化,适时发展,良好地生存下去,便是他的价值。
  
   论人的私性
  
  人类是物质世界以生物进化的方式所孕育出的奇芭。人是物质世界里的一部分,那么无论其怎样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含有物质世界里所普遍遵循的规律。如:正负与男女;肯定、否定与遗传、变异。
  人的私性是人生存的本能在情感世界中的反映。它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后,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在人类社会意识领域内所形成的影像。肯定自身,实现自我的欲望是人之“私性”最本质的根源。一事物成为其自身而不是它物,必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事物在这普遍联系,绝对运动的物质世界里注定要依据其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吐故(无私的表像)而纳新(自私的表像),以求得自身内在能量的相对平衡。
  人的私性,是人与社会产生磨擦的根本之源。然而磨擦又是事物前进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人行走时必定要与路面产生磨擦,人在水泥地面上走与在冰面上走的感觉完全不同。人只有在重力的作用下与路面产生适度的磨擦关系,才能走。这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便是——磨擦系数,太大或是太小都将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影响磨擦系数的度是法制与道德。法制好比是人类社会在其之上得以运行的公路——路面的承受能力;而道德则是路面的平滑程度。

勤与惰
  
  按人的天性来说,人是喜欢活动的;生命不息,心跳不止。人作为生命运动的特殊载体,其运动形式必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可人的意识常常要受制于外界的制约,这种制约合乎其意识的取向他就勤,不合乎他的意向就要惰。
  社会评价勤与惰的标准,是看人的行为能否给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人对某项社会活动很勤奋,但他的行为结果未能给社会产生出任何价值,那么他要生存社会就必然要给他施加压力,把其从不能给社会产生出价值的“勤奋”中,引入一种能产生价值的社会活动中去——勤劳。
  勤奋与勤劳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当一个人很投入地去干某一件事,然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懑足,为了生存,他就必须向社会认可的方向去发展——勤劳;当一个人在生产劳动中对工作逐渐产生了兴趣,不仅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同时在精神上也获得了某种快乐时,他就会为之奋斗,从而勤奋。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勤奋与勤劳相比较,其社会效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人们文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从事社会生产之工具的相对简单,再加上人们的经营理念,劳动技能也并不需要怎么复杂,因而勤奋与勤劳给社会所生发的经济能量,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随着知识经济比重的逐步加大,信息流通的愈来愈快,勤奋与勤劳相比较给社会所生发的经济能量,将是显著的。在当今,只要有生产商品的工厂,其产品就必然含有科技的份量。现在,在西方一些从事生产劳动的普通工人,他可能还是一个最善于操纵电脑的高手。
  当今社会之发展,正在从过去的“勤劳型经济”向“勤奋型经济”逐步过渡。过去企业主那种多从物质上给以施压,迫使其勤的方式方法,将会逐渐失去其效力。以人为本,怎样充分而有效地把员工精神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充分挖掘出来,是未来企业所必须加以面对的。同样是去完成一项任务,消积地干与积极地干所把持的心理完全不同。消积地干追求的只是完成;积极地干追求的是怎样干,才能干的更好。
  积极的心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潜在的能量。
  
善与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国人的口头禅;西方的老马又云:“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自从阶级对立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那么究竟孰对孰错呢?本人的一孔之见,全错!前者,先入为主,缺乏根基;后者,盲人摸象,不见春秋。
  善恶是一对矛盾体,统一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善是事物所表现出的对自身的肯定,对它物的肯定;恶是事物所表现出的对自身的肯定,对它物的否定。恶就好比是矛,起“毁坏”的作用;善就好比是盾,起“保护”的作用。所以,善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如若没有善,也就没有了确定的事物;恶是事物能够新陈代谢的前提,具有革命性,如果没有恶事物将是一种僵死的存在——没有变化,也没有发展。
  善与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二者都是前进的动力,关键是要阴阳谐调!那么,人们为什么喜善而厌恶呢?因为善能引起人美的感觉,恶只能引起人丑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似人多喜欢去餐馆,而不乐意去WC;但餐馆与WC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善在现实生活中当表现为一种无为的状态——相对静止;恶在现实生活中当表现为一种有为的状态——绝对运动。因此,善与恶的共同前提都是发展——量变中的发展与质变中的发展。然而,发展又意味着要有一定的秩序,既定的规则。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竞争双方在不违反法制,不破坏道德的情形下,完全可以鼓励人们去实施“恶”的功用。因为这种恶能充分而有效地促进社会财富的合理流动,保证各经济实体在社会活动中的活力。

法制与道德
  
  自人类形成社会以来,法制与道德便与之紧紧相随。因而,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便是——法制与道德。
  人们常把一个人的大脑,比作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司令部。如若这样,那么法制或参与制定法制的机构,便是社会的大脑。人的大脑在不断地进化,社会之大脑亦如此。当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机构,各种组织,其功能越来越精密,复杂。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刚开始,农业是其经济的惟一支柱;及至发展到现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社会名词蜂涌而来,昨天还是林黛玉,今日已成刘姥姥。
  事物愈精密,越容易出现故障,这就好似天上的卫星,其内部机构容不得一粒细微的砂子。这就需要制定法的机构,以更加敏锐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上正在发生各种事物,以周密的法制去应对精密的社会机构。政府组织是一个维持社会系统正常运作的总管,它的下级组织单位与社会舆论体系是其神经网络,担当着收发各种社会信息的责任,以便于政府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决策。社会各类学者,创新人才是社会系统的造血车间,承担着社会机体对各类营养成份的需求,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
  社会机体总是希望最好的营养细胞能纳入其体内,这就涉及到一种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一个社会健康而良性发展的基石。事物内部所蕴含的矛盾性,决定了事物前进过程中的竞争性。一个好的竞争机制,就好似人前进中的两条腿,一条腿的进步会成为另一条腿前进的助力;反之,亦然。竞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选举制度是现代社会体系中使用相对较广的一种竞争机制。任何组织,任何机构在运用选举制度时,都必须注意两个因素:一个是外部环境;另一个是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就是指事物当时所处时空的位置。我们可以打个比喻,春寒料俏之季南方与北方的温差大约是10多摄氏度,南方或许已是风景秀丽;北方可能仍是冰天雪地。内部条件就是指选民对选举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把选民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会引发社会组织体系的混乱;而把选民的理解能力估计过低,则会造成社会机体内一部分能量的浪费,易于诱发社会竞争体制的不平衡,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准确的对内部、外部环境的定位,是制定选举制度的一个前提。
   
  法制是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间之关系的总和;而道德就是其中的润滑济。评价道德的客观标准,就是看人们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凡是有利于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就好似人对空气的依赖一样重要。道德的社会作用范围比法律更广,它能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效力。
  道德伦理非永恒不变,它也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封建伦理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提法,可现在有不少单身贵族不愿生儿育女,社会舆论并未因而诉之为耻。封建社会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正迎合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国家根据资源配比,鼓励少生优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自然应当唾弃。
  国人的小农意识还很浓,遗留下的劣质属性还相当多。下面谈一点家庭。家庭是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温床,但在温床里躺得太久的人是缺乏活力的。在过去,社会环境的相对封闭,经济联系的相对松散,出于生存的需要,家庭成员间高强度的粘和力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给予个体存在的空间愈来愈大,以家庭为根本生存空间的观念,是应该逐步淡化的。传统文化下所形成的“氏族本位”,“家庭本位”,与当今的时代是不合拍的。我们常常说国内的民营企业是长不大的雏儿,这此中的道理也是很明了的,国外的资本所有者,在其感觉自己已无力再驾驭其企业时,会从外边找一位能人;而国内的资产所有者,首先想到的是他会不会篡位。当然,这也不能因此而就去批判某个资产所有者,因为这里面毕竟有个传统观念,观念是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改变的。

观念的形成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实践又会产生新的认识;认识与认识加以比较,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些同与不同反映于人脑便形成一种观念。如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在摄氏25℃左右。之所以能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我们对认识进行了比较。人体处于摄氏10℃的环境时,会觉得有些冷(一种认识);在达到摄氏25℃时就能感受到一种舒适的感觉,可我们想:是不是再高一些感觉会更好?然而在达到摄氏30℃时,人就会觉得有些燥热(一种认识)。我们只有通过对上述的不同认识加以比较后,才能作出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在摄氏25℃的观点。
  具体事物间所具有的相对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具有相对性,而观念的形成就是对这相对性的取舍。由于在人们的思维中有个思维习惯,也就是思维方式上的惯性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如同一个钟摆,围绕着一条引力线——忽左;忽右——前进、正确、错误反复回归。

  这种在思维习惯中所表现出的“钟摆效应”,使我们在制定前进的路线时,当有一种前瞻意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7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