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智慧,用什麽樣的方式來詮釋它的含義,創造漢字的古人已經給出了很好地答案,智------知+日,慧------豐+豐+彐+心。知------矢+口,矢是箭的意思,口上說的像箭射向靶子一樣有針對性,有意義,有深刻理解的話,才構成知;日------天,引申出來的“智”的含義就是通曉天------天文;慧------我的理解是心裏裝有自然山川河流,動物草木,五穀作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人情世故的方可稱之爲智慧。

(一)心 門
每個人一生經歷當中都會有許多對世間事物的認知和感悟,感悟有不同的層次,産生的感悟和智慧有多有少,當一個人把生命中的游離的智慧點滴彙聚成一線,形成一個系統的時候,才能構築成智慧的江河,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猶如源泉彙聚的小溪,小溪彙聚的江河,智慧江河彙集的海洋。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簡單明瞭地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理,只是我們缺乏一種淵緣,去認知和感悟。我們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智者,需要的是靈光閃現的捕捉、積累。
中國老古文學,如道德經、論語等都是一些極具智慧,可以說是中華文明智慧源泉的千世流傳之作。《論語》中孔子有言“道非遠人”,講的就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並不會和普通中生活的人有什麽明顯區別,可能他就在你身邊,也可能是你不屑一顧的乞丐,更可能是你手下的老農或者工人。世上沒有人是多餘的,沒有人可以輕視和淡漠,唯一要淡忘和輕視的可能只有自己。
“道可道,非常道”------能講出的可以描述的道理,並不會是真正的真理,因爲這是有時效性、空間性的,是階段性的,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沒有常理,只有變的理,才是最接近真理的理。

(二)平 衡
世間有天有地,有男有女,有善有惡,有矛有盾,有多有少,有對有錯,有得到和付出,在我們眼裏無不是對立但共存著。自然有自然的平衡,生理有生理的平衡,心理有心理的平衡,無論那種多了或者少了,就會失衡,就會在一種變革經歷中有新的平衡的産生。人們生老病死的消亡和再生,萬事萬物的狀態終將歸於平衡,平衡是一種規律。
人、事皆有因果和周而復始的規律迴圈,怎樣動機的付出自然遲早會有相應的回報來平衡。歷史上的嶽飛經歷了人們千百年的膜拜,秦儈卻經歷著千百年的唾駡;小至生態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人的生病吃藥,市場的供求關係;大至宇宙中恒星爆炸毀滅的同時産生另一個新的恒星,無不是平衡這種無形規律的作用體現。
社會文明從簡單的形式發展到紛繁的複雜形式不見得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進步,更不是終極目標,而只能說是事物發展規律下的一種過程和變換。從無到有,從一到無窮的最後還是無,還將是一。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然後又終歸於簡單,越簡單也就越接近事物的真理和真相,《道德經》、佛學等等的思想智慧在科技文明發達的現在卻仍然璀璨,也許只有思想智慧才是平衡規律的中軸,貫穿事物的本質和中心,不被平衡規律的波動左右和變換。

(三)信 仰
人在世間的位置是什麽,如果真的相信有鬼有神,那麽人便是介於鬼神間的中心,是人創造了鬼和神。
世間本無鬼神,人們相信其有便有,信其無便無。人的意念是一種無形的,但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既然存在,那麽就可以假設意念是一種物質,那麽它就具有一定的能量,當人們將這些意念以一種敬奉的心理加在一個偶像上的時候,這個偶像便被人們賦予了能量和人們所信奉期望的功能。當信奉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能量也就越來越大,作用也就越來越強,並且能對與之形成意念信奉牽連的人帶去作用和功能。
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的本源,是哲人、大智慧者對宇宙、自然、社會的理解和感知,是教導人們明晰自己,理解事物的智慧教義,是一扇智慧之門,指明一條智慧之路,讓人們認識世間的真相,它們都是智慧的源泉。當各種各樣的人們,各種各樣心態,各種各樣認知和感悟的人們聚在一起學習智慧教義的時候,便産生管理,産生了教條制度,如佛教的“衆林制度”,也便有了宗教。宗教不是通向智慧的本意,只是一種通向智慧的方式。雖然修煉提高境界和智慧的方式有很多,但宗教是其中最重要的。
我認爲一個民族應該有一種信仰,否則是一盤散沙;一個企業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方針;一個團隊應該有自己的目標任務。在當今變化萬千、紛繁蕪雜的世間,人們的意識形態漸漸地在浮躁、迷茫中變得空白,喪失了信仰。無論一個民族還是我們普通人的個體,沒有一種信仰和目標是很可怕的,很容易誤入歧途。

(四)生 息
一個肉體的消亡並不能說就是一個生命的終結,而只是一種形式的結束。只有經歷了生離死別才能真正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有豁達坦誠的心態去看待和接受人們的各種經歷或者過失,才會去加倍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人的一生從生到死,除了對人生經歷的感悟,澤披後世的功德,整個認知的思想提煉,包含在每個肉體構成分子裏的靈魂和智慧,還能留下什麽?
出世和入世是兩種生命的狀態,出世並不是出家當和尚,而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智慧,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是一個智者,是入世中的人傑。
在生命中修道學佛的道路有許多種,佛說有千萬條,無須固定的方式和模式,隨時隨地,各種各樣的人,不分貴賤,不分美醜,沒有界限,沒有障礙,正如佛所說:心中有佛,佛在心中。
人們的肉體是智慧的生息場所,肉身授之于父母,養育于天地。每個生命的産生都是有他的使命和意義,我們不可能去選擇自己的生,更不應該去選擇自己的死,有一句說的很好:“知天命,盡人事”,記得尋找和完成自己的使命。

(五)命 理
人的命運或運程由五大元素組成:一德,二命,三風水,四陰功,五讀書。德即智慧,智慧有境界,分層次;命------根基或品種,是樹的種子長出來的一定不會是草;風水------種子所在土壤,對於人便是工作、生活成長的環境,“人挪活,樹挪死”就是這個理;陰功即功德,祖上澤披後世的功德,自己的善舉積累,倘若“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將使自己人生更順暢些;讀書------是古人出人頭地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式,在當今可以理解爲人們後天的努力,包括讀書,包括事業上積極主動的奮爭努力。
人皆有相,樹皆有皮。人、事、物的規律,不同的內容包含,都會在外在表像中有所體現。對於相學,中國近古有宋朝的《麻衣神相》,清朝有曾國藩的《冰鑒》,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所應具備很重要的一點素質或智慧便是相術,懂得靜心的觀察,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貌相,便知其氣度、性情、大致的運程和所適合的工作崗位,才能知人善用。

(六)奮 爭
奮爭------努力地奮鬥和主動地爭取。
一個人活在世上要吃飯、穿衣,要承擔很多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每個人在世間的出現都是有他的使命和責任,都是要正視面對而無法逃避的。人的命運中有三樣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後天運程,風水、陰功、讀書,其中讀書或事業是最具主觀能動和支配性的。
在現實中人的事業境界大致可以分成三層:25歲至35歲,先學會做事,把事情先做好,懂得謀生立命,明晰和把握自己的生存軌迹,突破混沌的狀態;35歲至45歲,既做事又做人,如果從管理上說的話是即用人又管事,體現的性格是自信、剛毅、柔忍;45到55歲,只做人不做事,如果從管理上說的話是是只用人不管事,體現的性格是兩個字------圓通。短短事業30年,生命的黃金階段,我們做了什麽,成了什麽,付出了什麽,又感悟了多少?
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應該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田地,努力耕耘,但許多人卻找不著屬於合適自己的田地,或者找不到一種好的耕耘方法,造成所出的成果迥異。
我們每個人的智慧根基不同,對生活的感知和領悟也不同,只有不斷的靜心自省,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在不斷碰壁挫折中醒悟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明確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能做什麽和該做什麽的使命。生活是永恒的老師,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在真實感觸經歷中去感悟。
在這樣一個激烈競爭變化的社會中,只有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的拳頭才會有力,只有聚精會神,聚焦生命的光芒才能點燃人生意義的火焰。雖然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努力還是必須的。
一個人擁有怎樣的智慧才能擁有怎樣的人生和財富。智慧點亮了生活,智慧決定了人生的意義。

(七)遐想
世界無窮大,世界又無窮小。宇宙天體間的萬有引力,與我們腳下沙粒內組成物質中包含的原子引力是何極相似,佛有說三千大千世界,那沙粒中的原子、電子上如果和我們一樣也存在這樣的生命、紛擾、戰爭,會是怎樣的情景?那我們所在星球是不是也在另一個空間世界裏某一沙粒中的一個電子呢?一層一層的空間,沒有盡頭,無法想象,也許我們需要探索、求證的事物太多太多,也許我們的生命太渺小,簡直微不足道,也許只有智慧的靈光才能穿越層層的空間,找到歸宿和彼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7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